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 Vol. 42 Issue (2): 137-139

文章信息

劉東德, 郝征, 張國駿
LIU Dongde, HAO Zheng, ZHANG Guojun
《傷寒論》第37條中的動態辨證思維
Dynamic dialectical thinking in article 37 of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 42(2): 137-139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3, 42(2): 137-139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3.02.01

文章歷史

收稿日期: 2022-11-20
《傷寒論》第37條中的動態辨證思維
劉東德 , 郝征 , 張國駿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 天津 301617
摘要: 《傷寒論》充分體現張仲景對于傷寒雜病的動態辨證思路,其中的動態思維與常變思維是《傷寒論》中所體現的重要思維方法?!秱摗返?7條,所論病程較長,病證的傳變、病勢的轉歸和疾病的預后,與臨床貼合尤為密切,涉及到張仲景辨證思維論治全過程,揭示了外感病的動態傳變規律,反映出疾病既有常又有變的特點。
關鍵詞: 傷寒論    動態思維    常變思維    十日以去    
Dynamic dialectical thinking in article 37 of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LIU Dongde , HAO Zheng , ZHANG Guoju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Abstract: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fully embodies ZHANG Zhongjing's dynamic perspectiv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typhoid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The dynamic thinking and constant thinking are the thinking methods embodied in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which has univers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Article 37 of treatise on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 has a long course of disease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linical treatment process of ZHANG Zhongjing's perspective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reveals the transmission law of exogenous diseases, and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frequent and variable diseases.
Key words: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dynamic thinking    constant thinking    ten days passed    

《傷寒論》作為理法方藥完備的中醫經典著作,開辨證論治之先河,其最主要部分就是辨證思維與論治方法,這對中醫的理論與臨床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掌握其中的中醫臨證思維,有助于提高臨床辨證論治能力?!秱摗啡珪灤┲孀C求因、審因論治的思維過程,其中動態思維和常變思維是最具特色的辨證思維方法[1]。在辨證思維視角下,《傷寒論》第37條:“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sup>[2]所論病程較長,病情多變,與臨床貼合密切,涉及張仲景臨證思維,符合運用動態思維與常變思維去思考、辨析。

1 動態思維與常變思維 1.1 動態思維

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時刻處于動態的變化當中,六經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始終處于動態的傳變之中。動態思維,就是從變化的角度,以不斷變化著的思維去把握疾病的動態變化。包括判斷疾病的傳變、病勢轉歸、判斷預后、驗證辨治和試探診治等。

1.2 常變思維

常變思維即“知常達變”,是中醫辨證思維的基本特征之一?!俺!笔侵副孀C的常規思維方法,有常識性、穩定性、規律性的特點;“變”指的是辨證的變法性思維,實質是指辨證思路的非常識性、不穩定性、無序性。如《傷寒論》中對于大便的硬與溏,具有相對的涵義和特殊的辨證意義[3]。

2 “十日以去”的病勢動態轉歸

病勢即疾病發展演變趨勢,明確病勢就可以從整體上把握疾病的發展方向,推測未來疾病的變化和轉歸,是動態思維中的一種分析方法[1]。第37條“太陽病,十日以去”,此時太陽病未經治療,病程在十日以上,根據體內正邪的變化、治療的是否得當、體質的差異以及兼夾的宿疾等原因,病情也會發生變化?!懊}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表明太陽病經歷了較長時間后,仍有自愈的可能。

從脈象看,脈由浮緊有力轉變為趨于緩和的浮細脈。病久初愈,表證如頭痛、惡寒、發熱等外癥消失已解,但正氣尚未恢復,故精神疲憊,癥狀僅僅欲躺靜臥,即《傷寒論》第10條所云:“風家表解不了了者?!贝藭r可不必再服藥物,只需將息調養,待正氣漸復,直至完全康復?!懊}但浮”是以脈代癥,表明沒有其他癥狀,邪氣既沒有外解,也沒有向內傳變他經,仍為太陽病表證,與之前病情相同,表明病情即沒有自愈,也沒有發生傳變。

太陽病屬表證,是六經病的初期階段,傳變最多,病情復雜。太陽病表證遷延日久,邪氣漸入半表半里,波及少陽所屬經腑,可出現以胸滿、脅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少陽病癥狀。若邪氣未完全傳入少陽,仍可存在太陽表證的頭痛、發熱等癥狀,但僅為伴隨癥狀,并不以此為主癥。此條僅論述太陽病傳入少陽之一種情況,太陽病十余日,不僅可傳入少陽,經誤治后也可波及陽明,如《傷寒論》第103條:“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苯Y合原文其他內容,太陽病日久或誤治后,可脫離六經病證演變規律,形成變證,即張仲景所謂“壞病”。如表邪內陷中焦的痞證、痰濁水飲結聚于胸膈的結胸證等。

3 “十日以去”的常變辨證思路

太陽病歷經十余日的長病史后,病情是否痊愈,病癥是否傳變,病情向愈之中是否需要用藥,存在常與變的兩種思維。疾病痊愈、病癥沒有傳變是其常態,發生傳變即“十日以去”屬變法;而痊愈之中,又可分為自愈和經過治療后痊愈的常變關系。

3.1 太陽病“十日”后傳變的常變關系

《傷寒論·傷寒例》提到:“若或差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必難為例?!薄皞鳌笔侵覆∏檠欢ǖ内呄虬l展;“變”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病情不遵循一般規律發展而發生性質的改變。正如成無己《注解傷寒論》曰:“傳有常也,變無常也。傳為循經而傳,此太陽傳陽明是也;變為不常之變,如陽證變陰證是也?!?sup>[4]太陽病循六經發展規律而傳是為常態,太陽病失治誤治后發生性質改變是為變局。

“十日以去”,病邪循六經規律傳入少陽或陽明,未發生變證,此為常態。太陽表證未經誤治,遷延日久,邪氣由表入半表半里,波及少陽,出現以胸滿、脅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少陽病癥狀,治療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以治之。

太陽病“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經誤診誤治而發生變證,張仲景云“此為壞病”,為太陽病傳變之變局,應“觀其脈證”“隨證治之”。太陽病誤用汗法,損傷體內陽氣,傷及衛陽如第20條;傷及心陽如第64條、65條、112條、117條、118條;傷及脾陽如第66條。誤用吐、下之法,傷及陰陽,導致外邪內陷,病邪傳里,如第67條、161條、163條等。

3.2 “十日以去”后自愈與治愈的常變關系

在“十日以去”的時間線之后,張仲景提到脈象趨于緩和,說明外邪已解,寒熱癥狀消失,僅是精神欠佳,倦怠靜臥,此時醫者只需待患者體能自行恢復即可,不需用藥,屬邪解自愈,即是常態?!秱摗返?條就提出了太陽病自愈時日的約略之數:“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p>

此時雖外邪已解,但因病程日久,正氣仍有不足,故而精神疲憊欲臥。若正氣難以自復,虛羸少氣,或復感新邪,導致病久難除,甚至復發加重。醫者應根據患者的體質差異,審時度勢,主動用藥調治,護理調養,以助正氣恢復,加速病體完全康復,縮短病程,此為張仲景未言之變?!懊}浮細而嗜臥”為太陽病向愈之征兆,醫者可使用小劑量解表藥物,驅邪外出。僅見脈浮,其他癥狀未變,說明邪未外解,也未內傳,不論時日,仍可用麻黃湯發汗解表,《傷寒論》第232條云:“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p> 4 “與”字中的治法思辨 4.1 “與小柴胡湯”的動態辨治

小柴胡湯是治療少陽病的主方,具有和解少陽的功效。第37條中太陽病經過十余日,未得到及時治療的情況下,如果患者出現胸滿脅痛的癥狀,說明太陽表邪已經傳入少陽,形成了以胸滿脅痛為主的少陽證。

雖然此時通過主癥,揭示病邪已到半表半里之少陽,主要矛盾從太陽轉屬到少陽,但不能排除太陽病的癥狀完全消失;雖無里熱之證,不能排除病邪有繼續入里之勢,故而張仲景用“與”字而非“主之”示后人需靈活應變。

在治療中,太陽表證未解,需散其表邪,如桂枝湯、麻黃湯;邪已犯及少陽,又宜和解,用張仲景太少兩解之法,柴胡桂枝湯主之;太陽表證已去大半,癥狀已不明顯,病邪多內傳與少陽,則以小柴胡湯和解為主,根據兼證相應加減,稍有里證,可配伍清熱養陰之品,如石膏、石斛、北沙參、蘆根等藥物。

4.2 “與麻黃湯”的治法辨析

麻黃湯常法一般用于太陽病傷寒表實證的治療,與太陽病中風表虛證有明顯的區別點,關鍵在于汗的有無和脈象的浮緊,如第35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痛……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弊鳛樾翜鼐怪畡?,張仲景又為麻黃湯設立了諸多禁例。如:“咽喉干燥者”“淋家”“瘡家”“衄家”“亡血家”“汗家”等。尤其是病程長,又經過誤治,原則上不用麻黃湯,而多使用桂枝湯,如第45條太陽病誤下后表證仍在者、第15條太陽病誤下后的氣上沖者、第57條傷寒汗解不久又出現表證者,這是一般的常規辨證思維。

張仲景言辨證論治,既立規矩,亦有活法。麻黃湯從變法而言,張仲景在第232條就已提出:“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庇秩绲?32條:“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钡?7條,太陽病10 d沒有自愈,盡管病程10 d以上,沒有經過治療,“脈但浮”,病邪仍在太陽,未傳入他經,僅存在太陽病的癥狀,沒有其他癥狀,此時仍是太陽表證,仍然可以使用麻黃湯。

張仲景用“與”字,而不是“主之”,表示雖然可以選擇麻黃湯,但需要參考此時病人的正氣強弱。如果正氣不虛,病邪又未傳他經,則可與麻黃湯;若正氣較弱,邪仍在表,則可以考慮發汗輕劑,如桂枝麻黃各半湯或桂枝二麻黃一湯,小發其汗。但治療前提,仍應該以發汗解表,驅邪外達為主。

5 結語

在《傷寒論》辨證思維視角下的第37條,第一,“十日以去”強調了疾病的動態發展,臨證中需要用不斷變化著的思維去把握疾病。第二,“十日以去”病史較長,病情的變化與用藥治療暗含了常與變。第三,“脈浮細而嗜臥”提示疾病轉愈,醫者應根據具體情況主動用藥調治,以防差后勞復。第四,“與小柴胡湯”和“與麻黃湯”的常變之法取決于病邪的深淺和病位的變化,由于證候出現的多樣性,用藥也應當隨證變化。

《傷寒論》第37條充分體現了張仲景診治傷寒雜病的認識思維,善于從病情的動態變化中進行診斷,既有常態,又有變法。這對中醫臨床有著普遍的指導意義,其臨證思維有助于提高醫者的辨證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國駿. 《傷寒論》思維與辨析[M].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6: 92.
ZHANG G J.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thinking and discrimination[M]. Beijing: 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6: 92.
[2]
劉渡舟. 傷寒論校注[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1: 74-75.
LIU D Z. Collation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1: 74-75.
[3]
張國駿. 略論《傷寒論》中大便"硬"與"溏"之特殊寓意[J]. 四川中醫, 2003, 21(11): 19-20.
ZHANG G J. On the special implication of "hard" and "Hun" in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J]. Sichu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3, 21(11): 19-20.
[4]
成無己. 注解傷寒論[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 42.
CHENG W J.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with notes[M].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2: 42.
亚洲一本天堂久久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