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信息
- 孫祎夢, 劉納文
- SUN Yimeng, LIU Nawen
- 淺析《傷寒雜病論》中麻黃的用量、主治病癥及配伍規律
- Analysis on the dosage, main symptoms, and compatibility rules of ephedra in the Theory of Typhoid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 42(2): 145-150
-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3, 42(2): 145-150
-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3.02.03
-
文章歷史
收稿日期: 2022-08-20
2.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 天津 300192
2. Tianjin First Central Hospital, Tianjin 300192, China
麻黃首載于《神農本草經》并列為中品,記載為:“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汗出,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sup>[1]《傷寒雜病論》作為“方書之祖”,記述了大量的選藥精當、組方嚴謹、藥量精確的方劑,融理、法、方、藥為一體,長期以來一直有效的指導著歷代醫家的臨床實踐,并延用至今。在《傷寒雜病論》中除去重復的大小青龍湯、葛根湯,涵蓋麻黃的方劑為34首,相關條文46條,15個篇章,可見麻黃是張仲景頗為常用的中藥,故探析經方中麻黃的用量、主癥、配伍應用,以期能更好的了解經方、使用經方,以期麻黃這味中藥在臨床能得到更好的運用。
1 《傷寒雜病論》中麻黃用量與炮制含有麻黃的經方在劑型上,丸劑有1首,湯劑達33首;涉及銖、分、兩3種計量單位,其中以“銖”為計量單位的有2首,以“分”為計量單位有2首,以“兩”為計量單位有30首。漢代24銖為兩,16兩為斤,1斤=250 g,1兩=15.6 g,1銖=0.65 g[2],據董艷等[3]《經方度量衡之“分”探討》查閱眾多文獻得出的結論即以“分”直接列于藥物之后者,無論是“分、兩”同用,還是只以“分”列于具體藥物之后,皆以“四分為一兩”,即1分=3.9 g,據此將經方的麻黃用量折合為現代劑量,結果見表 1。
由表 1可知,湯劑中麻黃最小的用量為半兩,折合現代計量為7.8 g;最大的用量為6兩,折合現代計量為93.7 g,頻次最多的為三兩,折合現代計量為46.9 g。依據方后注原方劑中的量并不是“一服”的治療量如大青龍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其一次的治療量為總藥量的三分之一,根據各方的煮服方法來計算出湯劑中麻黃的一次治療量,其中最小量為1.9 g(麻杏薏苡甘草湯)、最大量為46.9 g為頓服的麻黃醇酒湯,常用量為5.2~32 g。
半夏麻黃丸中注明“等分”表示的是比例關系,丸者緩也,其主治水飲致悸,因陽氣不能過發,凌心之水不易速消,故選用丸劑峻藥緩圖。
1.2 炮制方法16首方劑中張仲景明確表示麻黃去節,所涉及方劑以風寒表實證居多,急需發汗解表,表明麻黃去節能增強其辛溫發汗之力;由于張仲景沒有明確指出節的具體部位,從與張仲景時期年代相近的藥物文獻里推測,認為張仲景“去節”是去除麻黃的莖間節與根節[4],34首湯劑中多達26首記載“先煮麻黃,去上沫”,就“先煎,去上沫”的原因歷代醫家有不同的見解,如唐代蘇敬《新修本草》云:“沫令人煩”;清代柯琴《傷寒來蘇集》則認為:“去沫者,止取其清陽發腠理之義也?!苯t家張錫純認為先煎去除上沫以緩麻黃發表之性。當代醫家郝萬山認為張仲景所用的麻黃為新采摘的,其性辛溫燥烈,所以要先煎去上沫等。此外,麻杏薏甘湯中將麻黃湯泡以減輕其發散之力。
2 《傷寒雜病論》中含有麻黃方劑的主治病癥分析含有麻黃的方劑主治病癥及麻黃的常見配伍見表 2,由表 2可知,作為主治病癥包含方劑數最多的為“熱”(12首)、“疼痛”(9首)、“咳喘”(8首)、“惡寒/風”(7首)、“汗”(6首)、“嘔吐”(6首)、“小便不利”(5首)、“煩”(5首)等。這與中藥學[5]總括麻黃的主治功效為發汗解表、止咳平喘、利水消腫相一致。
主治病證的特點:條文中提示為或兼有表證有9條,直接提到“傷寒”有5條,直接提到“表(不)已解或表證、在表”共有5條,體現麻黃發汗解表之功。
條文所包含癥狀的具體病變部位有:提到“身”有10條涉及方劑10首,表現為:痛、重、黃、癢、不能自收;提到“心下”有7條分別是:半夏麻黃丸主心下悸、小青龍湯中心下有水氣、心下痞,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作”、小青龍加石膏湯“心下有水”病因均為水飲停于心下,體現了麻黃利水消腫之功效尤善除胃脘水停;提到“關節”有4條涉及方劑4首,表現均為疼痛;提到“手/足”共有4條包含方劑4首,表現為:厥逆、腫如脫狀、拘急、無力;提到“目”有3條涉及方劑3首,表現為:昏眩、如脫狀、黃腫;提到“頭”有3條涉及方劑2首,表現為疼痛與眩暈;提到面、咽喉、胸、項背、鼻、口的條文均為2條,分別表現為;面黃腫,面赤;咽喉不利,吐膿血、喉中水雞聲;胸滿、氣上沖胸;鼻衄;口噤不得語、口不能言;提到“腰”和“項背”的條文為1包含方劑各1首,分別表現為疼痛和拘急不舒。
條文還提出了病性特點:如越婢加術湯中“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麻杏苡甘湯:“發熱,日晡所劇”提示病性為熱;烏頭湯:“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提示病性為寒,麻黃升麻湯中“咽喉不利吐膿血”為熱,“手足厥逆,瀉下不止”為寒,提示寒熱錯雜。條文中以汗出作解、鼻衄作解、口渴作解為治療得當的獲效指征,下面對方劑的主要病癥中“熱”“咳、喘”“疼痛”“汗”“小便不利”進行具體分析。
2.1 熱(發熱/無大熱/煩熱/瘀熱)相關條文中有15條提到“熱”涉及方劑有12首。除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中“傷寒瘀熱在里”提示為發黃病因,其余均表示癥狀包括:如麻黃湯“發熱惡寒無汗”、小青龍湯“傷寒表不解,發熱”表明為風寒表證發熱;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病反發熱脈沉”提示為陽虛外感發熱;桂枝麻黃各半湯“發熱惡寒如瘧狀,熱多寒少……面赤、身癢”、大青龍湯“發熱惡寒無汗而煩躁”、三黃湯“煩熱心亂,惡寒”等均提示為外有風寒,里有郁熱;“發熱,日晡所劇”體現了風濕化熱的特點;“無大熱”見于麻杏甘石湯、越婢湯,兩方中“發汗后,汗出,續自汗出”表示為表熱隨汗出退,“汗出而喘”和“續自汗出”分別又提示病位在里,內熱迫肺和迫津液外越。
“熱”的主要配伍有甘草、杏仁、生姜、大棗、桂枝、石膏,除辛涼的石膏外,其余為麻黃湯、桂枝湯的主要組成,配伍桂枝、甘草為甘溫解表熱之法,治療風寒發熱和風濕化熱。如麻黃湯、麻黃湯加術中三者比例為3∶2∶1;配伍石膏能并行表里之寒熱,發汗啟閉,為辛涼透熱之法治療表寒里熱、里熱熾盛。如桂枝二越婢一湯“熱多寒少”提示表寒相對郁熱較輕;越婢湯、越婢加半夏湯“續自汗出”“汗大泄”提示里熱熾盛。
2.2 疼痛相關條文中有12條提到“疼或痛”,涉及方劑9首,除了大青龍湯39條“身不疼但重”并結合38條由身痛變為身重為提示寒邪郁表,陽郁漸趨化熱之勢;續命湯中“中風痱……冒昧不知痛處”為肢體的感覺情況外;其余處疼、痛均為癥狀表現。
疼痛的部位有:“身”頻次為4涉及方劑3首;“關節”頻次為4涉及方劑4首;“頭”頻次為2涉及方劑2首;“腰”頻次為1涉及方劑1首。其中烏頭湯中“不可屈伸疼痛”、越婢加術湯“身煩疼”中“煩”參照劉渡舟《傷寒論校注》釋“劇痛、甚痛”,以及麻杏薏甘湯中“一身盡疼”均為描述疼痛的特點。
疼痛的病因有:如麻黃湯的“頭痛發熱……惡風,無汗”、大青龍湯“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文蛤湯“兼主微風,脈緊,頭痛”提示疼痛為外感風寒表證所致;麻杏薏甘湯中“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提示為風濕化熱,濕性彌漫,故一身盡疼;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為風濕、風寒閉阻關節所致歷節疼痛;三黃湯“中風……煩熱心亂,惡寒”為中風氣血不足復感外邪引發的疼痛等。配伍上以桂枝、生姜等發散風寒藥頻次最高,其次為溫陽散寒藥、健脾除濕藥。
由此可見,張仲景運用麻黃可以治療表里寒熱、虛實上下之痛癥。
2.3 咳、喘相關條文中有11條提到“咳、喘”涉及方劑8首,其中防己黃芪湯方后加減:“喘者,加麻黃半兩”直接肯定了麻黃的止咳平喘之功效;其余皆用“而”與他癥承接,來提示其證候特點,如小青龍湯“咳而微喘”“干嘔發熱而咳,或喘者”提示小青龍湯咳重喘輕;又如麻黃湯中“無汗而喘”、麻杏石甘湯中“汗出而喘”通過汗的問題來形容致喘病性的寒熱;射干麻黃湯、小青龍湯、以及小青龍加石膏湯“咳而上氣”均為實邪壅塞于肺導致肺氣脹滿,逆而不降;“喉中水雞聲”“目如脫狀,脈浮大”“煩躁而喘”進一步提示實邪的寒熱屬性。配伍上除甘草外主要為半夏、細辛、五味子等達到肺脾同調,降逆止咳之功效。
2.4 汗(無汗/汗出/發汗)相關條文中有21條提到“汗”,無汗、汗出作為主癥共有13條涉及方劑6首,可見張仲景用麻黃十分重視汗的問題。具體內容包括:
1)以發汗為祛邪之法:即張仲景利用麻黃的辛溫之性,開泄腠理,使肌表發汗,使邪隨汗解的一種治法。涉及條文6條,病因均為陰,寒邪氣病位在肌表,見于麻黃湯“病在表、可發汗”“頭痛發熱”提示為外感風寒表實,治以發汗解表;麻黃附子湯“水,發其汗即已”“其脈沉小,屬少陰”提示脾腎陽虛,水泛肌表而身腫,因勢利導,治以溫經助陽,發汗利水;大青龍湯“病溢飲者,當發其汗”提示飲溢四肢肌表,當汗出不汗出,采用發汗法,使外溢肌表的水濕從汗解;“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提示為發汗可除濕等。結合大青龍湯等方后注“覆取微似汗”提示用麻黃發汗的強度以微似汗出為佳,誤過汗傷陽。
2)作為主治病癥:用無汗與汗出的癥狀來區分寒與熱,提到無汗有7條,方劑為麻黃湯、葛根湯、大青龍湯,病因為風寒閉表,故用麻黃發汗解表;汗出有5條,為麻杏甘石湯“汗出而喘”、越婢湯“續自汗出”、越婢加術湯“汗大泄”病因均為內熱熾盛,汗出為邪熱由里向外蒸迫所致,并不是邪祛除的表現,故見越婢加術湯中“栗風氣”;汗出熱泄故體表無灼熱之感,即為麻杏石甘湯、越婢湯中的“無大熱”。麻黃辛溫遇熱化熱,發汗力猛,已有汗出會過汗傷陽,可知張仲景在此用麻黃不是強調其辛溫發汗之性,3方中均用辛溫之麻黃配伍大劑量的石膏,變辛溫為辛涼,去除麻黃性溫過汗之弊,保留其宣通透邪之性,即在外宣通衛氣,調節腠理,給邪氣以出路;在內疏通郁陽,暢達氣機,助辛涼之石膏散熱外出,內熱邪氣去除則汗出自止。結合前文中的“熱”可知,張仲景在治療病因為內熱,均將麻黃與大劑量石膏相配,重在配伍活用其宣通透邪之性。
3)汗的開闔不當為發病的因素:如麻黃湯中“不發汗,因致衄者”、桂枝麻黃各半湯中“以其不能小汗出,身必癢”麻杏薏甘湯“此病傷于汗出當風”分別為鼻衄、身癢、風濕的病因。
4)汗結合脈診作為選方關鍵:如大青龍湯“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桂枝二麻黃一湯“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汗出必解”等。
2.5 小便不利相關的條文中涉及小便問題有5條,包含方劑5首,其中桂枝麻黃各半湯中“太陽病,得之八九日……清便欲自可”為根據病人的二便來確定外邪是否傳入陽明;小青龍湯中“或渴或小便不利”為水飲導致津液不滋,氣機不利;越婢加術湯中“小便不利,故令病水”提示小便不利是水腫的原因,而“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又提示發汗散水法的運用與否關鍵在于小便。葛根湯中“無汗小便反少”小便量少表明體內的津液不足??梢娦”銌栴}關系著體內津液的多少,并與水飲致病互為因果。藥物配伍上以甘草、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為主,其中甘草、桂枝辛甘化陽,促進膀胱之氣化;甘草、芍藥酸甘化陰,以滋其源,生姜、大棗固護中州發越水氣。
3 含麻黃經方藥物配伍應用含麻黃經方中與麻黃配伍的藥物總共有37味,其中的多組配伍組合在后世明方中廣泛應用。
由表 3可知,經方中與麻黃配伍頻數10次以上的藥物分別為:甘草、桂枝、生姜、大棗、杏仁、石膏、芍藥,即為麻黃湯、桂枝湯、麻杏甘石湯的組成藥物。以下就麻黃與桂枝、麻黃與石膏、麻黃與芍藥的配伍進行具體分析。
與桂枝的配伍見于14首經方,麻黃發汗解表,善行肌表之衛分,開腠理、透毛竅;桂枝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既透營達衛,助麻黃解表散邪,以增強其發汗之功,又溫通血脈,暢行營陰,解頭痛身疼之證。兩者相須為用,既能發汗祛邪,又能溫陽化飲。
麻黃劑量多于桂枝,重在發汗解表。如麻黃湯、葛根湯中的“無汗”“惡風”均提示為風寒在表、麻黃加術湯“濕家身煩疼”“發其汗”提示為寒濕在表,麻黃與桂枝的比例均為3∶2,分別為發汗解表以散寒、發汗解表以除濕;大青龍湯中“身疼痛”“脈浮緊”“不汗出而煩燥”提示表閉過重郁而化熱,故麻黃的劑量為麻黃湯中的2倍,麻黃與桂枝的比例為3∶1,構成發汗之峻劑;有4首經方中麻黃與桂枝的比例為1∶1,重在表里雙解,分別是“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提示為風寒束表、水飲內停的小青龍湯、“發熱惡寒、熱寒少……不可發汗”提示有輕微表郁內熱的桂枝二越婢一湯、“脈浮、心下有水”“煩燥而喘”提示為外寒內飲夾熱性咳喘的小青龍加石膏湯、“治中風痱……拘急不得轉側”提示病機為營衛瘀滯、脈絡虛損的續命湯;桂枝劑量多于麻黃,重在溫陽化飲散寒。如桂枝芍藥知母湯中“肢節疼痛”“溫溫欲吐”“頭?!碧崾緸閮扔兴?,麻黃與桂枝的比例為1∶2;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湯中“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提示為陽虛陰凝,麻黃與桂枝的配伍比例為2∶3。
3.2 麻黃配伍石膏與石膏的配伍見于11首經方,相關條文中出現“汗出”有7處、“發熱”有5處,“咳、喘”有4處、“渴”有3處、“煩燥”有2處,其中有5處提及病變部位為周身,表明石膏配伍麻黃相畏相使,能清熱泄火、除煩止渴,并可解肌發汗,宣降肺氣,又能使肺中郁熱從汗而散。含麻黃與石膏的經方中,除了小青龍加石膏湯“煩燥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提示外寒內飲夾熱,麻黃與石膏的比例為3∶2,大青龍湯治療表閉郁熱、續命湯治中風痱,兩方中麻黃與石的比例均為1∶1,而主治肺熱脾寒的麻黃升麻湯中,兩者的比例為10∶1,其余方中因熱邪較重,石膏的劑量均重于麻黃,兩者的常見比例為3∶4,包含方劑4首,該比例能清泄里熱,見于“熱多寒少”的桂枝二越婢一湯、“續自汗出”的越婢湯、“腠理開、汗大泄”的越婢加術湯,在泄熱的同時又能宣降肺氣,見于“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提示為飲熱迫肺的越婢加半夏湯、“咳而脈浮”提示為寒飲夾熱性咳喘的厚樸麻黃湯。
3.3 麻黃配伍芍藥與芍藥的配伍見于10首經方,分別為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小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升麻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
10首方中均有麻黃-芍藥-甘草的配伍,芍藥與甘草酸甘化陰、斂陰和營,防止麻黃辛溫過汗之弊,如“發熱惡寒、熱多寒少”提示表郁日久、證邪輕微,需小發其汗的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麻黃溫通祛邪,芍藥甘草能滋潤筋脈,合用增強緩急止痛之力,見于葛根湯中“項背強幾幾”、烏頭湯中“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桂枝芍藥知母湯中“諸肢節疼痛”、麻黃升麻湯中“咽喉不利,吐膿血”。此外,麻黃、芍藥、甘草還用于“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的小青龍湯,而在“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一方中卻將芍藥去除,以及在與小青龍湯治證、方藥相似的射干麻黃湯中也未用芍藥,細觀三方證之別,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中的氣分病,是指陰氣凝結水氣,成有形之邪居于心下,故見“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射干麻黃湯中“喉中水雞聲”提示為有形之痰作祟,而小青龍湯之飲邪為水氣之無形,故此推斷麻黃與芍藥相配的關鍵在于陰寒之邪是否有形。
4 小結本文通過對《傷寒雜病論》中麻黃的用量與炮制、主治病癥及藥物配伍3個方面進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1)用量與炮制上,以湯劑為主,湯劑中麻黃的1次治療量:最小量為1.9 g,最大量為46.9 g,常用量在5.2~32.0 g,麻黃去節能增強其解表發汗之性,煎煮時多為“先煎、去上沫”。2)主要病癥較多,其中以“熱”的頻率最高,病因為風寒發熱,治以麻黃配伍桂枝、生姜等辛溫解熱;麻黃性溫,不能直接用于熱證,然張仲景巧妙將其與大劑量的辛涼之石膏配伍,去性存用,保留麻黃的宣通透邪之性,達到辛涼透熱;麻黃辛溫發汗作為治法,有解表、利水、除濕、化飲之效,汗作為癥狀,汗的有無代表病性的寒熱,同時汗的開闔不當作為衄血、身癢、風濕的發病因素,以及與脈診結合是選方用藥的關鍵;張仲景用麻黃可以治療表里寒熱、虛實上下之痛癥;“咳、喘”病因包括風寒、熱邪壅肺與實邪阻滯;“小便”問題關系著體內津液的多少,并與水飲致病互為因果故配伍上以甘草、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為主,以辛甘化陽助氣化、酸甘化陰滋其源、固護中州發水氣。
縱觀張仲景對麻黃的配伍運用可知,麻黃的主治病癥涉及面廣,是一味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的中藥,需要臨床研究的重視與發掘。
[1] |
神農本草經[M]. 北京: 學苑出版社, 2007: 140. Shennong's herbal classic[M]. Beijing: Academy Press, 2007: 140. |
[2] |
郝萬山. 漢代度量衡制和經方藥量的換算[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05, 3(3): 48-51. HAO W S. Conversion of the Han Dynasty's system of the weights and measures and prescriptions[J].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2005, 3(3): 48-51. |
[3] |
董艷, 王階. 經方度量衡之"分"探討[J]. 時珍國醫國藥, 2017, 28(2): 421-422. DONG Y, WANG J. Discussion on the "fen" of weights and measures[J].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7, 28(2): 421-422. |
[4] |
鐘凌云, 龔千鋒, 祝婧. 麻黃炮制歷史沿革分析[J]. 中成藥, 2008, 30(12): 1822-1825. ZHONG L Y, GONG Q F, ZHU J. Analysis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ephedra processing[J].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2008, 30(12): 1822-1825. DOI:10.3969/j.issn.1001-1528.2008.12.030 |
[5] |
唐德才, 吳慶光. 中藥學[M]. 3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6. TANG D C, WU Q G. Chinese materia medica[M]. 3rd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