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 Vol. 42 Issue (2): 151-157

文章信息

吳春蕾, 林靜怡, 高昊昊, 郭義, 任海燕, 賈鴻博, 邊育紅, 王蕾, 郝征
WU Chunlei, LIN Jingyi, GAO Haohao, GUO Yi, REN Haiyan, JIA Hongbo, BIAN Yuhong, WANG Lei, HAO Zheng
基于一線從醫人員的中西醫結合發展調查研究
Investig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ased on frontline medical practitioners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 42(2): 151-157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3, 42(2): 151-157
http://dx.doi.org/10.11656/j.issn.1673-9043.2023.02.04

文章歷史

收稿日期: 2022-11-30
基于一線從醫人員的中西醫結合發展調查研究
吳春蕾1 , 林靜怡1 , 高昊昊1 , 郭義1 , 任海燕1 , 賈鴻博1 , 邊育紅2 , 王蕾1 , 郝征1     
1.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 天津 301617;
2.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 天津 301617
摘要: 調查研究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現狀以及人們對其接受程度。以分層隨機抽樣法分別從全國10個?。ㄖ陛犑校┕策x取16家醫療機構作為現場調研樣本機構,并從中選取具有執業資格的30名臨床專家大夫為調研對象。設置相關問題,進行一對一采訪,并對訪談報告和相關數據進行總結分析。贊同中西醫結合的從醫人員有27名,占總人數90%,反對中西醫結合的從醫人員有3名,占總人數10%??傮w而言,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現狀較為良好、人們對其接受度較高,但是仍處在發展初期,一線從醫人員對其接受度仍存在差異,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本研究列舉了相關問題,并提出主要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 中西醫結合    現狀    調查研究    
Investig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ased on frontline medical practitioners
WU Chunlei1 , LIN Jingyi1 , GAO Haohao1 , GUO Yi1 , REN Haiyan1 , JIA Hongbo1 , BIAN Yuhong2 , WANG Lei1 , HAO Zheng1     
1.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2. Schoo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1617, China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people's acceptance of it. A total of 16 medical institutions were selected from 10 provinces(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China as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sample institutions by th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and 30 clinical experts and doctors with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Relevant questions were set, one-on-on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and the interview reports and relevant data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27 doctors agre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ccounting for 90% of the total; three medical practitioners, accounting for 10% of the total, oppose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Generally speak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relatively good and people have a high acceptance of it, but it is still in the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ces in the acceptance of front-line medical personnel, 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is study lists the related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solutions.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1956年8月24日,毛澤東同志在“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1]中指出:“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學來研究中國的傳統醫學的規律,發展中國的新醫學?!?017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更為繼承和弘揚中醫藥、促進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法律支撐,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義[2]。自中西醫結合確立以來,至今已有約七十年之久,但關于一線醫務人員和人們對于中西醫結合的態度如何,仍是一個空白。中西醫結合發展到什么程度、如何結合,人才如何培養,科研如何進行,缺乏一線的調查研究,這不利于中西醫結合的進一步發展,成為阻礙中西醫發展的重要原因。為了解目前中西醫結合發展現狀以及人們對其的接受程度,填補一線醫務工作人員對中西醫結合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的看法的空白,本課題組對全國醫療衛生行業人員進行了采訪調查,根據訪談報告和數據分析,以期初步了解目前中西醫結合現狀,發現結合方式、人才培養和科研方式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并試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以助進一步客觀看待中西醫結合,并促進中西醫結合進一步發展。

1 調研對象

本次調研以分層隨機抽樣法分別從全國選取北京、天津、福建、貴州等10?。ㄖ陛犑校┳鳛闃颖臼。ㄊ校?,在每一個?。ㄊ校┲?,選擇省會城市或副省級城市作為樣本地區,從中按照不同等級醫療機構分別進行隨機抽樣調研,共選取16家醫療機構作為現場調研樣本機構,并從中選取具有執業資格的30名臨床專家大夫為調研對象。其中三級醫院14所,二級醫院2所;中醫23名、西醫3名、中西醫結合大夫4名;主任醫師19名,副主任醫師9名,主治醫師2名;調研對象醫院歸屬地及人數分布情況見表 1。

表 1 調研對象醫院歸屬地及人數分布情況
2 調研方法

本次調研由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11名中醫學專業2015級學生,采用現場一對一訪談方式進行。

3 調研結果

通過調研發現,一線從醫人員對中西醫結合發展問題各持己說,但大多數從醫人員對中西醫結合認可度較高。同時,持此觀點的受訪臨床醫師在表達對中西醫結合發展的肯定之余,也指出了一些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還有少數從醫人員認為目前中西醫結合現狀并不樂觀,甚至認為中西醫不可以或不需要結合?,F將本次調研結果詳細總結如下。

3.1 贊同中西醫結合

認為中西醫可以結合的從醫人員有27名,占總人數90%,這27名中,在三級醫院就業的有24名,在二級醫院就業的有3名;主任醫師16名,副主任醫師9名,主治醫師2名。

3.1.1 從醫學理論角度看

中醫、西醫的醫學理論各有所長,可以互補結合。對于疾病的描述,中醫是一系列的癥候群,西醫則是量化的指標,而兩者的指代有相同之處。用西醫的標準補充中醫,兩種醫學的碰撞,互相取長補短,最終形成一種新的醫學,適應當今社會的需要。中醫側重整體宏觀,側重外在“象”的把握,屬于“道”層面;西醫側重微觀量化,側重內在“實質”的把握,屬于“器”層面。無論從理論上還是醫療實踐上都說明了把中醫和西醫的長處進行結合,表里結合,“道”“器”統一,將發揮更大優勢。

3.1.2 從診療醫者角度看

中醫和西醫沒有對立,更不存在接不接納的問題,而是要看結合的人。進行中西醫結合這項工作的大夫需要既在中醫上有造詣,也要精通西醫,才可在醫生層面實現結合。想要理解中西醫問題,需要醫者有動態的辨證的多元化的思維方式,中醫側重辨證,西醫側重辨病,各有短長,將辨證與辨病充分結合,發揮中西醫診治疾病的結合優勢,創造新的診療體系[3]。為實現臨床療效最佳化,中醫、西醫之間應密切配合。2020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調研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提出:“具有中西醫雙重背景的醫生,更能夠從患者整體出發,做到中西醫互補,避免‘中西醫并用’可能導致的相互重復或抵消”。

3.1.3 從診療對象角度看

兩者雖然理論不同,但在對人體的發病及某些疾病的認識上有相通之處,可以互相解釋。例如:《素問·刺法論》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敝嗅t認為疾病發生的最根本原因應是機體正氣虧虛,不能適應環境變化,而被外邪侵犯?,F代醫學認識病因可能更多從細菌、病毒等方面入手,在認識患者的疾病時首先要認識人體“正氣”的盛衰-也就是機體的抵抗力、免疫力的強弱,這是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核心問題[4]。又比如在皮膚科中,中醫認為“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即人的身體內部功能紊亂,一定會在身體表面表現出來。而西醫認為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作為非特異性免疫器官,也是保護機體的第一道屏障,人體內發生的病變會在皮膚相應局部呈現不同反應。在診療過程中,對于同一患者,可以中西醫結合使用,以發揮其治療優勢。再比如在骨關節炎治療中,對于符合手術指征的患者進行常規手術治療,對不符合手術指征或者拒絕手術的患者進行中醫保守治療。

3.1.4 從診療技術角度看

中醫與西醫在技術層面上可以通過取長補短來實現結合。中醫具有與時俱進的特征,清末民初,張錫純在總結、繼承前人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受時代思潮的影響,敢于創新,不全于故紙中求學問,衷中參西,創立中西醫匯通學派,將西醫技術與中醫互通,開創中西醫結合之先河。21世紀,中醫藥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更新發展的今天,將中醫藥標準化、現代化,探究并解釋了中藥作用原理,擴展了四診技術。西醫作為目前主流醫學,其理法有其獨特優勢,中西醫的結合,實為臨床診療層面的結合。中醫治療疾患擅長于從整體出發去宏觀看待和處理疾患,較少單從局部去看待和處理疾患,非特異性較強;西醫看待和處理疾患雖也從整體出發,但較偏重于局部,對微觀病因、病變認識較明確細致,特異性強。如在風濕病的治療過程中,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發揮較好的作用:既使用中藥、針灸祛邪通絡,調節整體,還可以應用激素、抗生素抗炎及免疫抑制等特異性治療,兩者結合恰好各取所長,各補所短[5]。

中西醫結合可以在疾病的認識上理解互通,而這種理解互通需要實施中西醫結合診療技術的人既懂中醫、又懂西醫。中醫與西醫的結合,需要在診斷上相輔相成,在治療上相互融合,在技術上相互滲透,在藥學上互為補充,在理論上融會貫通,共同提高、共同探索醫學科學和疾病發生發展及其轉歸的內在規律[6]。

3.2 中西醫不可以或不需要結合

認為中西醫不可以或不需要結合的從醫人員有3名,占總人數10%,均為三甲醫院的主任醫師,但隸屬于不同3家醫院。

3.2.1 從理論體系看

持此觀點者認為目前中西醫結合尚無法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存在。中西醫是兩種對立的理論體系,它們在認識事物和生命上存在本質的區別,理論結合難度大甚至完全不可能,獨立的中西醫結合理論體系更是不可能出現,醫生只能在疾病的不同階段用中醫和西醫這兩種方式來干預,選擇更有優勢的治療措施。就中西醫結合影響較大的事件考察比如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和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屬于典型的兩法共用類型,可以提高療效,但此都僅僅只是兩種診療技術的配合補充,并沒有真正實現兩種理論的貫通融合[7]。

3.2.2 從臨床治療看

有1名從醫專家認為中西醫無需結合:中西醫沒有必要必須互相接納,互相尊重是最重要的。不恰當的中西醫結合,反而適得其反。如在高熱病人的治療中,非甾體類抗炎藥、類固醇激素等西藥應用導致患者腸道菌群失調,可能會影響中醫診療效果。所以面對兩個不同的診療體系,在臨床問題上,應在同一疾病的不同階段選擇中醫或者西醫中更具優勢的治療措施,獲得整個疾病過程中最佳的治療效果。這因為醫學是以延長壽命、減輕病痛為目的的一種方法,我們不應該拘泥于哪一套規則,應該把重點放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互相學習、互相尊重。

4 中西醫結合發展面臨的問題 4.1 針對中西醫結合(中醫)的政策引導與支持力度欠缺

部分一線從醫人員認為目前國家提倡大力發展中醫,但實際頒布的政策對中西醫結合沒有較大幫助。例如:2016年國家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第一章總則的第三條第三款明確提出:“國家鼓勵中醫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該法的發布,保護了中醫藥的利益,對西醫接納中醫起了良好的推動作用,促進了中西醫結合的發展。但目前中國并沒有專門的中西醫結合法律法規乃至部門規章,中西醫結合的政策和管理的內容散在于各個相關衛生醫藥法律法規中,既不明確,也不系統。隨著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以及社會醫療環境的不斷變化,中西醫結合醫院具體建設指南一直未提出,醫療改革的導向對具有特殊性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機構發展尚不明確[8]。

4.2 臨床上中西醫結合方式存在問題

第一,西醫醫師對中醫醫師認識不足,接受度不高,甚至有從醫專家認為中西醫結合只有中醫在提,大部分西醫并不感興趣。目前僅年資高的醫師愿意西學中,而年輕西醫大夫往往不愿意接受中醫。第二,中西醫結合衛生資源匱乏不均,中醫藥醫療衛生資源,包括物力與人力資源等,在全國醫療衛生資源的占比相對較低,導致全國各地區出現不同程度的中醫藥醫療衛生資源不足,人均分配及區域內差異較大,有限的資源多集中在經濟水平較高的地區,欠發達地區資源比較匱乏,嚴重影響中西醫結合診療的開展。中醫科學院副院長唐旭東在接受采訪時認為國家對中醫藥的投入不夠,以科技創新領域及高層次人才培養領域為例:每年中國中醫科學院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只有中國科學院的1/8,遠不夠支撐中醫藥的科技創新及人才培養。第三,醫院性質市場化、利益化特征導致傳統醫學技術丟失,例如:明代楊繼洲所著《針灸大成》總結了明代之前的針灸經驗,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由于社會的變遷及醫療制度的改革,許多針灸手法如燒山火、透天涼,盡管有書本傳承,卻缺少應用,導致其瀕臨失傳[9]。

4.3 中西醫結合人才出口亟需拓展

據2018年《中國中醫藥年鑒》數據統計:全國醫藥類高等院校中西醫臨床醫學獲得學位(學士/碩士/博士)人數共計9 191人,占同年中醫學獲得學位人數的29.56%。然而,抽樣調研顯示:國內中西醫結合醫院和中醫醫院中,具有中西醫結合醫師資格的醫師不足10%。中西醫結合人才存在流失的現象,主要集中在中西醫結合專業人員考研、就業和晉升等方面存在諸多不利因素,導致各層次中西醫結合人才隊伍建設存在較大壓力,中西醫結合高端人才缺失,最終形成中西醫結合醫師數量與質量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此外,高等醫學院校普遍缺乏學生中西醫結合思維的培養、優勢病種??迫瞬排囵B及院校之間的合作等,導致學生專業能力難以快速滿足中西醫結合診療實踐的需要,加之中西醫結合繼續教育缺位,進而強化了中西醫結合高端人才的不足[10-11]。

4.4 中西醫結合科研方面存在問題

其一,研究中醫藥的科研方法問題:由于受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將西醫學理論與方法看成是唯一的研究中醫藥的理論與方法,從而出現了脫離中醫藥學術發展的原軌,背離中醫藥學的本質特征的現象[12]。為了分析中藥發揮作用的具體成分及機制,有科學家提出從中藥材中分離提取出有效成分,如強心苷、皂苷等,但單味中藥中獲得的有效分子成分群,只是化學藥品,失去了中醫臨床的中藥復方的特色。

其二,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體系方面問題:一部分科研體現不出科研精神,缺乏重復性。中醫臨床屬于典型的復雜干預,評價難度大;基于循證醫學的中醫臨床研究存在不足,缺乏適宜評價技術;中藥新藥的臨床評價辦法存在不足[13]。一線從醫專家指出,現代科技評價體系是否適用于中醫或者中西醫結合的問題。

5 影響因素 5.1 學歷因素

采用SPSS 21.0對本次調研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從醫人員不同中西醫結合態度中學歷的分布差異,采用Kruskal-Wallis檢驗。根據直方圖判斷各組中學歷分布的形狀不一致。各組學歷的分布不全相同,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H=12.889,P=0.002)。故學歷對于中西醫是否可以結合的態度有明顯影響(P<0.05)。見表 2。

表 2 從醫人員不同中西醫結合態度中學歷的分布差異

本科組中西醫結合態度平均秩次為14.00(11名),碩士組中西醫結合態度平均秩次為14.00(13名),博士組中西醫結合態度平均秩次為21.50(6名)。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顯著性水平的事后兩兩比較發現,中西醫結合態度的分布在本科組和博士組(調整后P=0.004)、碩士組和博士組(調整后P=0.003)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本科組和碩士組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由此可知,隨著學歷的增高,認為中西醫不可以或不需要結合的觀點逐漸出現。本科、碩士學歷的一線從醫人員對中西醫結合的認可度高,而博士及以上學歷的從醫人員中有50%不認可中西醫結合。究其原因,高學歷從醫人員對兩種診療體系掌握度更高,理解更深刻,無論中西醫是否結合使用,均可收獲較好的臨床療效,故對中西醫結合的態度出現兩極分化趨勢。

5.2 區域經濟因素

以2020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14]統計區域經濟水平并分類,采用SPSS 21.0對本次調研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從醫人員不同中西醫結合態度中區域經濟的分布差異,采用Kruskal-Wallis檢驗。根據直方圖判斷各組中區域經濟分布的形狀基本一致。從醫人員不同中西醫結合態度在各組區域經濟類別上相同,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H=3.810,P=0.577)。故區域經濟對于中西醫是否可以結合的態度無明顯影響(P>0.05)。見表 3。

表 3 從醫人員不同中西醫結合態度中區域經濟的分布差異
6 解決方案

結合多年來中西醫結合取得的矚目成果,針對中西醫結合發展所面臨的瓶頸與問題,通過調研訪談的形式,課題組初步擬定了推動中西醫整合發展的若干建議與對策。

6.1 突破思想壁壘,為中西醫結合創造條件

首先從思想上,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應該統一思想、加強認識,在思維上認可中西醫結合。兩種醫學的差異,通過思維的矛盾運動,互相比較、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互相合作、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提升、互相轉化,通過認識的對立而達到統一(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取長補短),這就是中西醫結合。一種共存于醫學科學統一體內,產生于中國的傳統醫學與世界人類所共同創造和公認的現代醫學,其對立、統一的過程及其終結產物,即為中西醫結合[15]。

思想源于教育,可從院校教育方面進行,如在醫學生的入學教育,在醫學院校設立的課程方面等著手,側重從根源上解決思想問題。同時在中西醫結合醫療實踐過程中,中醫與西醫在理論、方法、技術等領域不斷協調,不斷優化,相互促進,創新發展。應著力總結中西醫結合的經驗與成果,初步形成經驗集、成果集和成功范式,為中西醫結合理論的形成與挖掘奠定基礎。理論的確立、形成與完善,既需要時間,又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要尊重理論形成與科技發展的內在規律,不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16]。

6.2 給予政策及主流媒體宣傳支持,為中西醫結合保駕護航

一是從政策導向方面:調整國家導向,完善體制建設,形成中醫藥文化惠民制度機制,重視社會效益,凸顯中醫“簡驗便廉”優勢;二是從法律法規方面:健全中醫診療標準與法規,保障醫療安全,規范相關診所收費標準,適當提高中醫診療費用,進行合理收費;三是從中醫藥宣傳方面: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加強宣傳教育,加大群眾對中醫藥的了解和認識,提升國民對中醫藥文化惠民認知度,以豐富內容形式增強中醫藥文化惠民活動效果。

6.3 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為中醫西醫結合繼古開今

中西醫結合教育擴點布局要牢牢以高校、高職專業教育為基礎,拓展全國范圍內院校中西醫結合的整體布局與專業布點。針對目前中西醫結合專業仍以中醫藥高等院校為主的現狀,建議逐步擴大西醫院校開設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數量與規模。加強九年制高層次中西醫結合卓越人才的教育培養。中西醫結合本科教育要面向基層,注重臨床實踐訓練,提高解決基層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中西醫結合職業教育,要突出中西醫結合技能訓練,擴大服務領域。國家及地方有關部門要加強引導,鼓勵廣大中西醫結合本科生、職業教育畢業生奔赴社區、鄉村、基層臨床一線,在基層臨床崗位上大有作為[17-20]。

探索多學科交叉創新型中醫藥人才培養,鼓勵不同學科之間交叉,大力開展綜合性教育,推進“醫學+X”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前瞻性布局新興醫學或醫學相關專業建設,推進“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圍繞生命全周期全過程維護群眾健康需要,加快中西醫結合領域不同類型醫學人才培養,形成更多的“小病善治、大病善識、重病善轉、慢病善管”防治結合的中西醫結合醫學人才梯隊[21]。

6.4 建設系統高效優質原創的中西醫結合科研新平臺

大力開展中西醫結合學科(??疲┙ㄔO。開展重大疑難疾病、傳染病、慢性病等中西醫聯合攻關。圍繞優勢病種,深入開展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通過建立醫學數據中心,初步形成中西醫結合優勢病種和重大疾病臨床循證評價體系。遴選形成優勢病種目錄,開展試點示范,形成方法優、療效好的一批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針對優勢病種的診療方案和關鍵技術建立多渠道科研投入,形成一系列學術創新成果。通過建立基礎與臨床研究成果的轉化模式,實現中西醫結合在優勢病種診療過程中的凸顯療效。

建設中西醫結合臨床科研基地和重點實驗室,提高科研整體實力。依托《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五年發展規劃》,將中西醫結合科研基地建設與中醫類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協同發展,以醫學攻關項目為平臺建設重點,中醫與西醫協同共建,形成科學管理、高效一體的科技攻關平臺。發展國家和省級中西醫結合科研機構。有序推動中西醫結合重點領域國家級實驗室建設。以高等院校、醫療機構和企業為主體,以中西醫結合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及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基地(平臺)為支撐。圍繞重大慢性疾病與中西醫結合優勢病種,結合中西醫結合診療技術,建設一批中西醫結合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數據中心與重點實驗室相結合的重點科研基地。

7 總結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強調:中西醫結合是取兩法之長,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中西醫結合醫學,作為中國首創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目前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中西醫結合如同任何新生事物的產生發展一樣,不可能一蹴而就,其發展之路仍然漫長。對于中西醫結合的發展,首先要端正思想,堅定中醫藥人文化自信,踐行中醫藥事業,用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更好地融合,側重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第二,加大對中醫的扶持力度,重點落實對中醫事業的投入政策及主流媒體宣傳支持,提高中西醫結合的接受度。第三,加強中西醫結合專業水平建設級教育教學管理,為中西醫結合培養高水平人才,扛起中西醫結合事業發展的旗幟,構建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第四,加強對中西醫結合的科研方面的研究,在當代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共同機遇下,加大加強中西醫結合衛生服務格局,促進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

通過此次調研,進一步了解了一線專家人員對中西醫結合的看法及中西醫結合發展現狀、中西醫結合所面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此次調研為臨床診療疾病提供新視野,為中西醫結合發展提供新思路,為中西醫結合建設提供新機遇,為新時代生命健康提供新內涵,為中國醫療體系進步創建新平臺。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 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一九五六年八月二十四日)[J]. 人民音樂, 1979(9): 2-5.
MAO Z D. Talk with musicians(August 24th, 1956)[J]. People's Music, 1979(9): 2-5.
[2]
黃光英. 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 促進中西醫結合事業發展[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 37(2): 134.
HUANG G Y. Study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7, 37(2): 134.
[3]
王君平. 中西醫融合是趨勢[N]. 中國中醫藥報, 2012-09-24(003).
WANG J P.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s the trend[N].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ws, 2012-09-24(003).
[4]
魏明剛. 中西醫結合臨床思維方法探討辨證優化療法[J]. 時珍國醫國藥, 2012, 23(5): 1251-1252.
WEI M G. Discussion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optimization therapy by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linical thinking methods[J].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2, 23(5): 1251-1252. DOI:10.3969/j.issn.1008-0805.2012.05.093
[5]
梁熾星. 我對中西醫結合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J]. 廣醫通訊, 1974, 2(1): 43-50.
LIANG C X. My immature view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J]. Guangzhou Medical Communication, 1974, 2(1): 43-50.
[6]
曾紅鋼, 王麗霞, 王艷秋. 試論中西醫結合臨床思維方法及特點[J]. 中國醫院管理, 2000, 20(9): 10-11.
ZENG H G, WANG L X, WANG Y Q. Discussion on clinical thinking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J]. Chinese Hospital Management, 2000, 20(9): 10-11. DOI:10.3969/j.issn.1001-5329.2000.09.003
[7]
弓箭, 肖鋒剛, 常存庫. 中西醫結合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J]. 醫學與哲學(A), 2013, 34(4): 17-19.
GONG J, XIAO F G, CHANG C K. Principal problems in researching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J]. Medicine & Philosophy, 2013, 34(4): 17-19.
[8]
凌卓, 張廣智, 莫獻潔, 等. 中西醫結合人才隊伍建設問題及改進策略[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9, 39(7): 872-873.
LING Z, ZHANG G Z, MO X J, et al. Talents and education exploration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n integrative medical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9, 39(7): 872-873.
[9]
高立爽. 中醫文獻檔案信息化研究[J]. 蘭臺世界, 2017, 15(8): 67-69.
GAO L S. Research on informat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chives[J]. Lantai World, 2017, 15(8): 67-69.
[10]
唐乾利, 何清湖. 中醫發展現狀與現代化的若干問題思考[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11, 26(11): 2728-2730.
TANG Q L, HE Q H. Some problems about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2011, 26(11): 2728-2730.
[11]
金利國, 沈雁, 許志仁, 等. 中西醫結合高層次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思考[J]. 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9, 23(3): 78-81.
JIN L G, SHEN Y, XU Z R, et al. Reflections on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and high-quality integrativ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alents[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9, 23(3): 78-81.
[12]
吳勉華. 現代科技條件下中醫藥學術發展的反思與展望[J].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8(1): 1-6.
WU M H. Retrospect and outlook into TCM academic development in modern technology[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 8(1): 1-6.
[13]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 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科技評價體系建設研究報告[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8, 20(7): 1039-1042.
Institute of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repor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system conform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20(7): 1039-1042.
[14]
第一財經: 新一線城市研究所. 2020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 合肥、佛山晉升新一線[N]. 第一財經日報, 2020-06-01(A12).
China Business News: Institute of New First-tier Cities. The 2020 city business charm ranking: Hefei and Foshan are promoted to New First-tier Cities[N]. China Business News Daily, 2020-06-01(A12).
[15]
唐蜀華. 關于"中西醫結合"若干問題的思考[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5, 35(3): 272-276.
TANG S H. Thoughts on some problems of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5, 35(3): 272-276.
[16]
徐喆, 柴潤東, 趙舒武, 等. 中西醫結合診療模式思路探討[J].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2, 41(5): 563-566.
XU Z, CHAI R D, ZHAO S W, et al. Discussion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d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2, 41(5): 563-566.
[17]
白立鼎, 李佳穎, 陳銀瀟, 等. 由中西醫結合發展引發的思考[J].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2, 41(3): 227-281.
BAI LD, LI JY, CHEN Y C, et al. Reflections aris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2, 41(3): 227-281.
[18]
王瑩, 樊亞東, 王倩, 等. 基于病證結合探討中西醫結合診療模式的高層次發展——吳咸中院士訪談錄[J].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2, 41(2): 141-143.
WANG Y, FAN Y D, WANG Q, et al. Discussion on the high-level development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de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an interview with Academician WU Xianzhong[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2, 41(2): 141-143.
[19]
徐歡, 劉海朝, 陳銀瀟, 等. 和而不同的中西醫結合之路——王琦院士訪談錄[J].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2, 41(1): 1-3.
XU H, LIU H Z, CHEN YX, et al. Harmonious but different way of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 interview with Academician WANG Qi[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2, 41(1): 1-3.
[20]
劉建衛, 董文瑾, 陶卉欣, 等. 對中西醫結合診療模式的思考——王偉教授訪談錄[J].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1, 40(4): 421-423.
LIU J W, DONG W J, TAO HX, et al. Reflection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de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terview record from Professor WANG Wei[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40(4): 421-423.
[21]
徐喆, 王哲, 趙偉, 等. 從病證結合角度論腫瘤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賈英杰教授訪談錄[J]. 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1, 40(3): 273-276.
XU Z, WANG Z, ZHAO W, et al. Discussion on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tumor from the angle of combination of disease and syndrome: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JIA Yingjie[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 40(3): 273-276.
亚洲一本天堂久久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