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 張伯禮教授
張伯禮,中共黨員,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中醫藥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內科學學科帶頭人,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同時擔任《中國中西醫結合》、《中國中藥》等20余種國家級核心期刊的副主編、編委,被南開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南京藥科大學等院校聘為客座教授或榮譽教授。
多年來承擔了國家“七五”至“十五”重大攻關等項目40余項,先后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973)兩個項目《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研究》、《方劑配伍規律研究》首席科學家,科技部“創新藥物和中藥現代化”重大專項總專家組成員。參加中醫藥現代化頂層設計,主持和參加起草了全國《中醫現代化科技發展戰略》、《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等文件。
主要從事心腦血管病研究,臨床療效突出,深受廣大患者愛戴。主持“益腎化濁法治療老年期血管性癡呆”的研究,在國內首次制定了血管性癡呆證類分型標準和按平臺、波動、下滑三期證治方案。創建腦脊液藥理學方法,揭示了中藥對神經細胞保護的作用機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采用大樣本臨床流調方法,首次明確了中風病中醫證候和先兆癥動態特征及變化規律,開展了中風病急性期常用治療方案比較研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以辨證論治為特色的綜合治療方案,并被推廣應用。同時對高粘滯血癥進行了系統、深入研究。目前正在主持著科技部重點項目《中醫藥對心肌梗死二級預防研究》。
在中藥現代化研究中,開拓了以中藥有效組分組方研制現代中藥的模式和設計方法,搭建了中藥方劑有效組分提取分離和活性篩選技術平臺,詮釋了中醫藥配伍特點和作用模式的現代科學內涵,為現代中藥研制和名優中成藥二次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所完成的《復方丹參方藥效物質和作用機理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開拓了中醫工程學研究新領域。建立了全國第一家中醫工程研究所,開展了中醫舌診客觀化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在防治SARS中,任天津市中醫治療SARS總指揮,組建中醫醫療隊,開辟中醫病區,應用中醫藥在控制病情惡化、改善癥狀、穩定血氧飽和度、激素停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總結的SARS發病特點和證候特征、病機及治療方案,被WHO頒布的《SARS中醫治療方案》收錄,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教學工作中,更新教學觀念,較好處理了規模與質量、通識與專才、中醫藥特色與多學科發展關系,使學校整體水平顯著提高,綜合實力位居中醫院校先進水平。針對中醫高等教育存在問題,組織了提高教學質量系統工程,著重進行了中醫臨床思維和臨床實踐能力的教學改革,主編中醫內科案例式教材和系列實訓教材,開展了討論式教學和自主性學習聯動式教學模式改革,建立了先進的實訓基地,研制了系列教學儀器,明顯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在王永炎院士的鼎力相助下,捐助個人獲得的何梁何利獎金20萬港元和兩篇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導師獎金1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發起設立了“勇搏”基金,旨在激勵、資助在校家庭困難和立志于中醫藥發展事業的優秀學生,激發和培養他們“勇于拼搏,敢于奉獻,重于創新”的胸懷與抱負。在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該獎學金獎勵力度和廣度不斷擴大,在激發和培養青年學子們進取精神方面發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
多年來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20余項,授權專利20余項,發表論文200余篇,主編專著10余部。培養出站博士后、畢業博、碩士研究生120余名。2篇博士論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榮譽,1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榮譽。
學風嚴謹,富于創新,形成了采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醫藥學的突出特色,取得一批重要標志性成果,貢獻突出,成績卓著,曾獲何梁何利基金獎、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